一個生動形象的類比,能化復雜為簡單,化艱深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即使話說得口干舌燥,就是無法說服對方,讓對方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觀點。很明顯,你說得話已經(jīng)足夠多了,你之所以不能說服人,不是因為你說得少或者說得不好,而是因為你說得不夠生動,不足以打動人。
天國就像酵母,人們把它放到面粉里,它就會全部發(fā)酵完畢……
天國就像尋找珍珠的商人……
天國就像撒入大海中的網(wǎng)……
大多數(shù)人可能對“天國”并不熟悉,而酵母、商人、網(wǎng)則是為大家所熟悉的東西。正是運用了這些精彩而貼切的比喻,才幫助人們更容易理解說話者的意思。
比喻就是根據(jù)兩類對象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而推出它們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屬性的邏輯方法;這樣得出的結論是或然性的,但它是根據(jù)事物的某種相同點,用已知的事物說明未知的事物,所以能起到啟發(fā)聯(lián)想和觸類旁通的作用。
當知道新任總統(tǒng)只是來自南部的一個“鄉(xiāng)巴佬”時,反對林肯的人對他貧窮的家庭環(huán)境和不太美觀的長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甚至有一次,一個反對者當著林肯的面在公共場合大聲叫嚷:“你這個窮小子,干脆滾回老家去?!?/p>
無論對方怎么說,林肯都毫不動怒,鎮(zhèn)定自若地繼續(xù)自己的演講。演講結束后,助手問林肯為什么不生氣,林肯平靜地說:“在我看來,那個人只是一只叫囂的瘋狗。作為人,被狗咬了,難道還要反咬回去嗎?”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為了某些事或某一個觀點,我們難免與人辯論。這時,如果你運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一定能收到比滔滔不絕的說教更好的效果。比喻,不僅能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且能增強說理辯論的形象性、邏輯性和說服力,同時引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有一次應朋友之邀去參加一場音樂會??墒?,音樂會的節(jié)目剛開始演出不久,赫爾岑就表現(xiàn)得非常厭惡,并用雙手捂著耳朵打起瞌睡來。
女主人對赫爾岑的舉動感到十分驚訝,于是推了推赫爾岑,問道:“先生,你不喜歡音樂嗎?”
“不,但是我實在不知道這種低俗輕佻的音樂有什么好聽的?!焙諣栣瘬u了搖頭,指著演奏的地方說。
女主人忍不住大聲驚叫:“你說什么?要知道,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樂曲呢!”“可是,難道流行的樂曲就一定很高尚嗎?”赫爾岑從容地反問道。
女主人對赫爾岑的話甚為反感,極其不悅地說道:“不高尚的東西怎么可能流行呢?”
“我知道了,也就是說,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闭f完,赫爾岑就向女主人告別了。
如果不是用這個簡單易懂的比喻,赫爾岑恐怕要費大量的唇舌來向女主人解釋自己對所謂的“流行樂曲”的蔑視了,而只用了三言兩語,赫爾岑就將自己內(nèi)心的反感徹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有一次,實驗物理學家法拉第在大庭廣眾之下做電磁學的實驗表演。實驗剛結束,忽然有人站起來高聲間法拉第:“這有什么用呢?”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請問,新生的嬰兒有什么用呢?”
包括提問者在內(nèi),誰都是從嬰兒長大的。對“嬰兒有什么用”,這一反問是不用回答的。法拉第將處于實驗階段的地磁學理論,跟新生嬰兒做類比,啟人遐思,發(fā)人深省——使提問者自覺地去批判對科學實驗的懷疑態(tài)度,同時也在自省中反思科學發(fā)展的未來。
很多時候,再多的話也抵不過一個恰當?shù)谋扔鱽淼脤嵱?。用比喻來說明事理,不僅言簡意賅,增強說服力,還能為自己的話語增加一些幽默的色彩,從而更好地達到說服的效果。
德國有一位女數(shù)學家叫艾米,諾德,雖然她已經(jīng)獲得了博士學位,卻沒有開課“資格”,因為她需要另外寫一篇論文后,教授才會討論能否授予她講師的資格。
當時,著名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十分欣賞艾米的才能,他到處奔走,為她爭取在哥廷根大學任講師的資格。但是,他的這個要求在教授會上引起了爭議。
一位教授說:“當我們的戰(zhàn)士從戰(zhàn)場回到課堂,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拜倒在女人腳下讀書時,會有何感想呢?”希爾伯特站起來,堅定地批駁道:“先生們,候選人的性別絕不應成為反對她當講師的理由。畢竟,這里是大學評議會,而不是澡堂子!”
在和他人交談或者為了反駁對方的觀點時,可以采用類比反駁的方法,因為其語言鋒利而詼諧,能輕而易舉地駁倒對方。
用比喻的方式諷刺對方,可以大大增強諷刺的力度,讓問題更加尖銳,讓對方措手不及。最重要的是,諷刺對方時借用一個比喻,不但能確證自己的命題,還能增加對方反駁的難度,因為對方除了要反駁你的論題外,還得設法反駁你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