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訓
管理培訓_*_ |信匯中正領導力

我們?yōu)槭裁匆ぷ??工作的意義何在?

當前位置:
我們?yōu)槭裁匆ぷ??工作的意義何在?

1963年,動物心理學家格蘭·詹森(Glen Jensen)發(fā)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他訓練實驗室的老鼠學會了按杠桿以獲取食物。到了進食時間,老鼠就會被放出籠子,來到一個杠桿前面。這些老鼠已經學會了去按這個杠桿,按一下就會出來一塊香甜的餅干。于是它們就會不停地去按這個杠桿,直到吃飽為止。

但有時候老鼠會發(fā)現,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堆一模一樣的餅干,足夠自己吃到飽,還不用付出任何勞動就能獲取。

你猜結果是什么?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老鼠在這樣的情況下會直奔免費食物而去,不再理會按杠桿這檔子事了。

老鼠們卻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詹森測試了200只老鼠,其中有199只老鼠選擇了繼續(xù)按杠桿。也就是說,200只老鼠當中只有一只選擇了不勞而獲,另外的199只還是選擇自己勞動來獲取部分食物。有44%的老鼠比較勤勞,它們吃的一半以上的餅干都通過勞動獲取,只有小部分來自于現成的餅干堆。

你可能覺得只有老鼠才會做出這種蠢事,它們不懂得享受。可是后續(xù)的研究發(fā)現,不光是老鼠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只要工作不是太辛苦難度不是太高,動物們更愿意選擇勞動來獲取食物。

人也是一樣。你大概沒辦法相信我說的話,但的確工作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驅動力。雖然我們以為工作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賺錢來享受,但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工作的本身。

1.工作與自我的聯系最緊密

杜克大學的丹·艾瑞里(Dan Ariely)做過一個研究:他找了一些大學生來做一件工作,在一張印滿字母的紙上找出兩個相連的S圈出來,有點類似校對的工作。

這個工作是有報酬的,同樣,每校對完一張,學生就會把校對好的那張紙交給實驗者,同時可以選擇還要不要繼續(xù)校對下一張,當學生感覺自己的勞動跟報酬不相符的時候就會停止工作。

▼ 有一些學生把校對好的紙張交給實驗者的時候,實驗者會看也不看的把這張紙放到碎紙機里碎掉;

▼ 有一些學生,實驗者還是看也不看就把這張紙放到一摞紙的上面;

▼ 還有一些學生,實驗者接過他們的紙,會假裝感興趣的看一遍,點點頭,并且讓學生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再放到一摞紙上面。

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獲得承認并且把名字寫在紙上的那組學生工作熱情更為高漲,這組當中有49%的人校對了10頁紙。自己校對完的紙沒被任何人看到就被碎掉的那些人工作熱情非常低,他們當中只有17%校對了超過10頁紙。

工作滿意度是幸福感的重要預測指標。你對于工作有多滿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對于人生有多滿意。

有研究表明,在幸福感的所有預測指標中,工作僅次于婚姻。蓋洛普公司曾主導了一次針對全球十幾萬人的調查研究,其中包括了從原始部落到現代文明等各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結果表明,不管在地球的哪個角落,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可以顯著地預測幸福感。

想象下,當你結交了一個新朋友,如果你只能問他一個問題,你會選擇問他什么呢?年齡多大?結婚與否?學歷多高?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詢問對方的職業(yè)。最能代表我們本質的不是年齡,不是學歷,也不是婚姻狀況,而是我們在做些什么。工作是跟自我聯系得非常緊密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意義。

那么什么是有意義的工作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反向思考下什么是沒有意義的工作。是薪水低嗎?是地位低嗎?這些當然很可惡,但沒有意義的工作卻不止于此。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給出了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希臘神話里的西西弗斯國王。他每天都要把一塊大石頭從山腳推到山頂,每次當他剛好要達到山頂的時候,大石就會滑落回山腳,西西弗斯只有頂著烈日重新再推,如此循環(huán)不斷。這才是沒有意義工作的極致。也就是,你做的事情沒有產生任何影響。這句話用英文來形容似乎更貼切,也就是:You don’t make a difference。

正如剛才的實驗所反映,自己的工作被他人看到是多么重要。我們需要薪水,但我們常常忘記了,我們也需要影響他人,影響這個世界。

2.工作的意義在于發(fā)生影響

一度我們被鼓勵寫日記,但只有少數人堅持下來。每天堅持把事件或心情記錄在一個本子上看似簡單,卻需要很大的自律。但微博和朋友圈出現之后卻能夠風靡一時,每天寫微博和發(fā)朋友圈的人比每天寫日記的人要多多了。

同樣是寫東西,同樣是沒有報酬,為什么微博和朋友圈寫起來就會比日記要帶勁呢?這大概和前面的實驗道理一樣,當我們感覺自己寫下的東西可能會被他人看到時,寫作的熱情更為高漲。

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可以產生影響的工作

你有沒有發(fā)過石沉大海的電子郵件呢?你有沒有寫過被編輯拒絕發(fā)表的稿件呢?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大概能夠理解那種空洞和無力感。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沒人看到。

我在讀博士生時有過兩個導師,其中一個導師,不管你寫給他什么郵件都會及時回復,哪怕郵件里只有兩個字“謝謝”,他也會回復一個“不用謝”。另一個導師截然相反,除非不得已,很少回郵件,你寫給他的郵件就好像被宇宙黑洞給吸進去一樣,每次寫郵件給他的時候,我內心都充滿了悲涼,感覺就像送荊軻去刺秦王一樣一去不返。

不過,雖然我們需要工作的意義,卻常常將工作設置成沒有意義的模塊。為了效率,我們把工作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由不同人來負責,每人只需要做自己熟練的那幾個動作,這就叫流水線作業(yè)。

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縮減了工作的復雜度,但也縮減了工作的意義,導致每個人的視野變得狹窄,無法體會到工作成果的意義,這從某種程度上違反了人性的需要。

三十多年前,耶魯大學的Judith Rodin和哈佛大學的Ellen J. Langer來到一家敬老院做了個實驗,里面的老人們都已經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們將老人分為兩組。

▼ 其中一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服務,護士替他們包辦所有的事情,包括挑選房間的植物,給植物澆水,選擇錄像帶。

▼ 另外一部分老人則需要自己去做這幾件事情,除此以外,老人享受的其他待遇都一模一樣。

結果是,需要自己勞動的第二組老人要更加健康有活力。更驚人的變化是,在18個月之后,第一組老人的死亡率是30%,而第二組老人的死亡率是15%。

我們常常以為工作需要我們。但事實上,我們也需要工作。

從幼年時代開始我們就憧憬長大之后要做什么。如果你問一個小孩他長大想要做什么工作,他可能會說想要開貨車,因為喜歡車車;他可能說想做廚師,因為喜歡吃東西;也有孩子想當殺豬匠,因為喜歡吃豬肉。很少有孩子會提到薪水,單純是出于熱愛在進行職業(yè)選擇。

但如果你問成年人他想要從事什么工作,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喜歡賺錢多、做事少、地位高的工作。

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忘掉了自己工作的本能。工作固然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糊口,為了獲得尊重。但別忘了,我們工作也為了工作的本身,工作是一種本能。

來源:http://www.hqmanager.com/30381.html

成就高成效,實現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訓教材限時特惠! 立即購買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