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在HR的道路上走了十幾年。這一路走來,有閱人無數(shù)的經歷,有觸動心靈的洞察,有孤獨求敗的理想,也有難以釋手的情懷。
我的一位良師益友叢龍峰博士曾提到:只有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理解組織;只有理解了組織,才有可能理解社會;只有理解了當下,才有可能理解歷史。
叢龍峰博士的說法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老HR,我不止一次地回望走過的職業(yè)歷程,試圖進一步理解過去,理解自己,理解組織,理解社會。
可說到底,人總得向前走,對HR來講,特別是對于HR新手來講,所有的職業(yè)經歷,終將歸于一種職業(yè)理想。而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需要面對三個機會:學習、成長、轉型。
有意思的是,機會往往都偽裝在自己身邊,你要看得見,跟得上,抓得住。
機會一:學習
最好的時光,一定是青春。最好的青春,一定要有好的開始。最好的開始,就是學習。
在我的電腦硬盤里,存著500G+的文檔、制度、表格、模板、PPT、視頻等資料,各個模塊,林林總總,相當?shù)厝嫦到y(tǒng),我曾感慨做一名HR需要如 此海量的學習資料。當然,這些資料很多都是down來的,na來的,zan來的。但是我必須認真地強調一下,曾經是多么熱衷地熱情地學習,哪怕是不顧一切 地在網(wǎng)絡論壇上下載資料。
以上學習狀態(tài)的開始,我認為,往往是入行HR1-3年的普遍狀態(tài)。但是3-5年后,HR的學習狀態(tài)要從單邊狀態(tài)轉變?yōu)榻换顟B(tài),比如參加論壇活動、行業(yè)沙龍、培訓會議等等。就像一個嬰兒,慢慢變成一個幼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從混沌摸索到有所覺察。
入行5-8年,我認為這是一個關鍵期,也是一個危險期。之所以關鍵,是因為HR的專業(yè)知識和管理實踐要形成可循環(huán)狀態(tài),這樣就能夠促進自己不斷進 步。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很多干了5年的HR,開始覺得有些疲勞,或者眼高手低,或者陷入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工作模式而難以自拔。這樣一來,有的HR開始跳 槽,一晃又過去3年,5年。
說實話,入行5-8年和入行8-10年沒有太大區(qū)別。要么,你已經嶄露頭角,獨當一面;要么,你已經激情衰退,無法雄起。對于有些喜歡跳槽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起色,那便成了瞎折騰。
非常有必要說說10年,這畢竟是一個年代的計量。10年前的稚嫩,10年后的老練;10年前的單純,10年后的油滑。10年,不知不覺三觀已落地, 不知不覺世故已學懂。所以說,10年以上的HR,其學習絕不應是單純的知識或技能,而應是由外而內,由古到今,由事到人的內心修煉狀態(tài)。換句話說,要么完 美地成熟,要么悄悄地廢掉。
每個人的當下都有所不同。你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你或許只是雛鳥離巢。但必須懂得,最基本的職業(yè)意義就是學習。向你的同事學習,學習他們熟能生巧的干 練。向你的領導學習,學習他上下斡旋的巧妙。向你的老板學習,學習他追求結果的死磕。向你的同行學習,學習大家五花八門的思想。
每個人的遭遇也有所不同。如果你夠幸運,可能一開始就能進入一個大的公司,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學習機會自然源源不斷。如果相反,你要懂得委曲求 全,埋頭苦干,你可以選擇環(huán)境,但更重要的是適應它,就像絕壁藤蔓,沙漠玫瑰。一個人的成功是熬出來的,一個成功的HR也是熬出來的。
無路如何,學習對HR來說,就是為了在HR這條道上,冠冕堂皇地走下去。
機會二:成長
都說“學到老,活到老”,這里面哪種意義更大呢?學著還是活著?
我以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成長。學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就是不停在學著。
如果你是一個招聘專員,你能否有效合理地完成招募任務?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正確識別候選人而不失手?你是否擁有獵頭一般的敏銳嗅覺?
如果你是一個培訓專員,你是否可以確保培訓工作有益于企業(yè)增收?你何時能夠在三尺講臺上游刃有余?你可否成為一名企業(yè)大學校長?你是否擁有助人自助的自信和智慧?
如果你是一個績效專員,你是否懂得價值評估意味著什么?你如何理解利益分配和平衡中的人性?你能否洞察績效背后的行為動機邏輯?
如果你擅長一個或兩個HR模塊,你是否有勇氣去堅守,去獨孤求敗。或者,你是否能夠更全面地發(fā)展,習得十八般武藝?再或者,自己又何時能夠獨當一面,掌舵遠航?
不過,在現(xiàn)實中,成長是理所當然,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成長是走出混沌,成長是主動爭搶,成長是內外兼修,成長是厚德載物。
不論干了幾年的HR,你都要考慮,過去的年頭里,你做了什么?是否真的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
不論是干什么的HR,如果是一棵樹,就撐起一片藍天。如果是一棵草,就抹出一片綠地。
成長對于HR來說,就是你想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HR,得拿出點自以為是的東西看看。
機會三:轉型
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
打敗你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打敗你的不是對手,是趨勢。
或者說,你競爭的不是同行,而是時代。所以張瑞敏說,沒有永遠的企業(yè),只有時代的企業(yè)。
我每次回老家都去田野里轉轉,偶爾回憶小的時候。在看到女兒在同一條道路上奔跑,時常會穿越聯(lián)想到我的童年。于是會有一種感慨,女兒的童年在路這頭,我的童年在路那頭。而我感到變了,女兒有一天也會感到變了。
情境總是在變化的。所謂的情境不僅僅是環(huán)境,還有感受,比如老家種植產業(yè)化了,環(huán)境更原生態(tài)了,很多人情世故變了等等。對組織和個人來講,又何嘗不 是如此呢?往往隔上個三年五年,我們身處的情境就不同了。而我們往往忽略的是,應對情境變化的基本原則,就是轉型。很多企業(yè)垮掉,很多人職場走下坡路,就 是轉型不力所致。就是看不見、跟不上、抓不住。
做招聘的,能成為專業(yè)獵頭嗎?做培訓的,能夠成為專業(yè)講師嗎?做績效的,能成為咨詢顧問嗎?
實際上,問題遠不止這些。HR的轉型,不僅是直系職務的上升,不僅是專業(yè)領域的身份轉變,比如從HR專員到HR主管,從HR經理到HR總監(jiān)。轉型往 往是跨系列的,或者說是跨領域的。在我的身邊,有做了一段HR主管轉做銷售經理的,實現(xiàn)了薪水大幅提升;有做了一段HR專員考了公務員的,開始了仕途之 旅;有做了許久培訓經理轉做培訓咨詢師的,實現(xiàn)了專業(yè)的聚焦和提升;有做了HR總監(jiān)轉做心理咨詢創(chuàng)業(yè)的,實現(xiàn)了個人理想和社會認同。在我看來,他們每一個 人的經歷都有轉型,他們每一個人的轉型,都是一次人生轉折的機會。
有時候,特別是做了HR感到做了很久的時候,我們要清醒懂得,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別指望用昨天的太陽曬干今天的衣服。
轉型對于HR來說,就是在熟悉的HR路口轉身,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