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看起來好像很好笑,但實際上有太多的管理者不得學習之法。下面是企業(yè)培訓師吉寧博士個人的一些經驗分享。
首先,不要一次買三本以上的書。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你一次買了很多書的時候,反而不會去看,可能買了很多都在那積灰。
如果你已經買了很多,就做一個學習計劃出來,用白紙黑字把學習的計劃列出來,按順序一本一本地看。你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看一段,過了一個禮拜再繼續(xù)看,這樣根本沒有用,你得持續(xù)不斷地看書或者一些學習視頻。一開始最好找一個朋友監(jiān)督你,或者互相監(jiān)督,防止你的惰性又出來妨礙你。
你可以參加一些讀書會或者和朋友一起看某一本書,然后定期討論,最近這種做法很流行。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比如可以提高學習的樂趣,大家可以互相督促,能知道很多不同的見解,讓自己的理解更全面等等,就算只有那種愉快的氛圍也能讓你的大腦更有活力。
我還建議你把學習的內容分類,然后集中學習。比如最近只看一個特定領域的書和光盤,或者把某一個作者的所有著作放在一起看。如果你能在一個方面集中學習的話,學習的效率就會有提高。當然了,有些書的作者寫的書不多,你也可以把幾個領域相近的作者寫的書放在一起看。
關于學習,還有個重點,就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你是聽課、看書還是別的什么方式——都必須要能保持自己的觀點。這點可能有些人理解不了,特別是經常參加學習的人,因為大家被教育成要無條件接受老師的教導。有的老師一上臺就說,上我的課不要分析,不要思考,分析來分析去,最后只是一場空,簡單聽話照著做,你就能成功了。怎么可能!沒有一種理論是能夠完全和你匹配的。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理論是正確的,語言和文字其實也是最不靠譜的傳播媒介,經常會產生歧義,同一個詞,可能我講的是這個意思,你理解成那個意思,也可能你把我說這句話的前提給忽略了。當你頭腦混亂的時候才是你成長的開始,其他充其量只是我提醒了你而已。你只有感覺到不對了,和你的實際體驗有矛盾了,試著把這個矛盾打開,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長。
這里還涉及一個經常說到的問題,空杯心態(tài)?,F在很多人提倡學習的時候要有空杯心態(tài),問他們什么叫空杯,他們說,就是不要帶有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其實,這個不叫空杯,這個叫做盲從。空杯心態(tài)不是叫你把自己的想法舍棄,而是能夠騰出空間去接受新的東西,不要排斥那些你不知道的東西。放下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那些成見。沒有成見了,你就是空杯。
這個空杯理論本來是說,茶杯滿了,還能倒更多茶進去嗎?結果給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做了一些改進,說是你杯子里本來是茶,再倒咖啡進去,能好喝嗎?結果這個理論就完全變味了,因為你只能接受一種味道,不是茶就是咖啡。空杯理論真正的含義是,只要你的杯子夠大,管你茶也好咖啡也罷,放果汁也沒問題,隨便你放什么東西進來,我都接受,到最后把好的融合在一起,壞的剔除出去,得到一個只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味道,而且你在這個過程中還知道了哪些適合你、哪些不適合你,這才是本事。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杯子要足夠大,有空余的地方讓別的東西進來,所以才要空杯。
我不是說你一定要想辦法挑刺,一定要反對,你可以在思考過以后再去同意或者反對。同意也是你的選擇之一,但你不能一開始就傻乎乎地全盤接受。這也不一定就是臺上的老師或者一本書的作者講錯了,有可能是他的表達方式或者提供的方法不適合你。
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去找了一個導師,或者看了一個偉人寫的書,但你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他高出你一大截,你完全沒辦法來評判他是不是正確的,那就只好完全相信他了。不過就算是這樣,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話去解釋他的意思,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照搬他的話。而且等你成長了以后,也可以反過來再思考一遍的,只要你在成長,遲早會有能力去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