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克雷頓·克里斯德森一樣,史蒂文·科維爾也是摩門教徒,也出生在美國的猶他州,畢業(yè)于哈佛商學院。當克雷頓·克里斯德森在韓國為教會做傳教士時,史蒂文·科維爾在英國傳教。
之后他在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任組織行為學教授,(在他最知名的作品大舉成功之后)創(chuàng)建起柯維領導中心(Covey Leadership Center)。管理學暢銷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將“自助運動”的精神帶進了管理學。此書將這種精神包裝成經理人所熟悉的原則,并提煉成任何人在短時間內——比從一個機場候機廳到另一個所需時間還短——都能搞懂的七個簡單部分。
科維爾在寫作這本書之前研究了若干本關于個人成功的書籍,包括戴爾·卡耐基的《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別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和《自助》(Self-Help)——由嚴肅的約克郡人賽米爾·斯邁爾斯所著的1859年精英會維多利亞經典之作(新版,牛津平裝出版社2002年出版)。
維基百科科維爾詞條中聲稱,科維爾書中提出的七種習慣大部分改自彼得·德魯克1966發(fā)表的題為“高效能主管”的文章,德魯克在文中寫道“換句話說,高效能就是一種習慣”,書中有一章的題目是“要事為先”,這本身就是科維爾所寫的七種習慣之一。
科維爾設計了一個二乘二矩陣以確定什么事先做,把活動分成重要的和緊急的兩種。這樣活動可以是緊急并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凭S爾說,效率高的人注重第二種——不緊急但重要的活動。這樣做,他們能將第一種活動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程度。
他提出的七種習慣包括:
他晚期作品轉向更深的精神領域,目的是在企業(yè)領域之外放寬七種習慣的應用范圍,例如,為待在家里不工作的母親和困惑少年而寫作。他把七種習慣擴大到八種,第八種是:尋找自己的聲音并激勵他人尋找內在的聲音。在《第八種習慣》(The Eighth Habit)中,科維爾說在“知識員工年代”里光憑高效能還不夠。他說“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復雜局面是對重要性的不同排序”。
科維爾是9個孩子的父親,是大約50個孩子的祖父和外祖父。2003年他獲美國全國模范父親獎,他說這是“自己曾獲得最有意義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