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雷恩(Daniel A. Wren),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管理思想史專家,生于1929年,1959年雷恩獲得博士學位,此后執(zhí)教于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后來又擔任過美國南方管理協會主席與管理學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伊利諾斯大學管理學教授并兼任俄克拉荷馬大學哈里·巴斯企業(yè)史文獻收藏館館長。
雷恩在管理學的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且成績斐然。在雷恩看來,管理史研究與教學,在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學和繼承前輩管理思想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他尤其強調根據文化環(huán)境來研究管理思想,即不僅要知其然——了解管理思想的過去和現在,還要知其所以然——說明它為什么是如此發(fā)展過來的。這里所說的文化,包括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雷恩對管理史的研究,為管理學科的系統性做出了巨大貢獻。
雷恩的主要著作有:《管理思想的演變》、《管理的原則——過程和行為》等。
《管理思想的演變》一書分為四個部分,始終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這樣做,是為了證明管理的理論和實際都是發(fā)展演變的,同時也表明了人們和各種有關組織的設想是如何隨著經濟、社會和政治準則及政治體制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在書中,雷恩對有重大貢獻的管理學者的活動背景、思想和影響加以研究,以此來說明管理思想從最早的非正規(guī)時代起,一直到當代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雷恩認為,早期的管理學研究更注重于對生產工藝、流程管理的研究,現在轉向為重視研究企業(yè)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管理思想演變的研究,可以有助于了解管理文化的發(fā)展,以便更好地根據管理文化,制定出一些符合人們行為關系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此,雷恩把管理思想的演變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管理思想時代、科學管理時代、社會人的時代和當前時代。
一、管理思想時代
關于管理的起源,雷恩認為,人們具有經濟、社會和政治各方面的需求,這些需求必須通過有組織的努力才能得以滿足,各種組織都是作為實現人們目的的手段而產生的。組織必須加以管理,因此,管理是一種有組織地實現目標的活動,它發(fā)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們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
雷恩先簡單地考察了工業(yè)化之前的管理,然后較詳細地分別敘述了英、法兩國及美國的早期管理。工業(yè)革命使工廠制度得以建立,同時出現了一些以前沒有遇到的問題:首先是如何有效地使技術、材料、組織職能和生產過程相結合的問題;其次是勞動力方面的問題,有些工人不適應工廠制度,對此大多數工廠都采取了“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羅伯特·歐文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認識到了關心工人利益、建立勞資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因此,在激勵工人時不僅要使用金錢,還要考慮工人的社會需要。
美國早期管理思想的發(fā)展和鐵路密切相關,鐵路運輸發(fā)展中出現的大量常規(guī)性問題,迫使鐵路管理者制定一整套制度,以保證鐵路的正常運輸。在這方面,麥克勒姆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了適當劃分職責,授予充分權力,對一切錯誤迅速報告和糾正以及懲罰失誤者等原則。
二、科學管理時代
一提起科學管理,人們很容易就會想起泰勒。泰勒長期在工廠里工作,曾擔任過學徒、工廠技師和總工程師等職,所以他對許多現實問題都體會頗深。泰勒看到了工人磨洋工所造成的巨大損失,也看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潛力,在此基礎上,泰勒又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茖W管理的基石是工時研究,即科學地確定完成各項工作的時間,然后挑選出最佳人選去從事其合適的工作。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泰勒通過減少疲勞、科學地選擇工人,以及刺激性的獎勵計劃等,來實現最大限度的個人發(fā)展和最高的報酬。其實,他的出發(fā)點正是通過激發(fā)工人的積極性,來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最大限度的富?!?。此外,泰勒還提出了職能工長制的概念。他認為應當把職能進行分解并委托工長去執(zhí)行,從而使總經理能夠避免處理車間的細小問題,只需關心“例外的問題”,這可以促使管理知識的專門化。但是,由于這一理論與統一指揮原則相矛盾,沒有得到推廣。
與泰勒同時代的法約爾和馬克思·韋伯,創(chuàng)立了行政管理理論。法約爾同樣是工程師,但他主要從事管理工作,因此他的出發(fā)點是整個企業(yè)的管理活動。法約爾對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了區(qū)分,認為前者是一種一體化的力量,后者完全要通過人來起作用,也就是說,后者只是前者的6種具體職能之一。并重點分析了行政管理的5種要素: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同時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這些要素和原則成為了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韋伯的研究集中在組織管理方面,他提出了一種理想的行政管理組織。這種組織的權力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組織成員的挑選完全根據職務的要求,組織內部關系以理性為準則,各種職位按照職權的等級原則組織起來,每一職位有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一個指揮鏈。
總之,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勞動生產率,即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刺激性的工資制度,來提高生產率,實現現實的要求。當然,這些管理學家的理論可能沒有考慮人的復雜的需求,但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科學管理可以被看作是適應環(huán)境的一劑良藥,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為今后管理思想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三、社會人的時代
在管理思想史上,社會人的時代開始于有名的霍桑試驗。在書中,雷恩詳細敘述了霍桑試驗的過程和結論。通過深入研究,梅奧等人在對傳統的有關工作行為的假設和所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神秘的不相符進行解釋的過程中,認識到企業(yè)是一個社會系統,技術方面有關效率的要求和經濟報酬應和每一個組織中對人的關心聯系起來看。其結論是:
- 工人是社會人,不僅僅需要金錢,而且有更為復雜的社會方面的需求;
- 企業(yè)中非正式組織和正式組織相互依存,對生產率有很大影響;
- 必須發(fā)展一種新的領導方式,通過提高職工的各種滿足程度來激勵職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yè)領導者必須在效率的邏輯和工人感情的非邏輯之間維持一種平衡。
另一方面,二戰(zhàn)之后的經濟繁榮空前地擴大了市場和企業(yè)的規(guī)模,使管理思想的側重點從生產轉向了高層管理,此時,企業(yè)的組織結合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福萊特和巴納德兩人做出了突出貢獻。福萊特的主張是:
- 通過利益的結合來減少企業(yè)中的沖突;
- 使命令“非人稱化”并變?yōu)榉摹靶蝿菀?guī)律”。形勢規(guī)律是以科學管理為依據的,即泰勒的職能管理要求的、以確定的事實而不是以某一個人的意志為服從的根據;
- 確立一種通過協作和控制的努力來達到目的。若能建立起“因事實控制而不是因人控制”以及“相互關聯的控制而不是上面強加的控制”的控制結構,企業(yè)就能完美和諧地運轉下去。
巴納德推進了正式組織的分析,也引入了非正式組織的作用,以便取得平衡。他認為,社會組織是一個“有意識的加以協調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的系統”。這一系統,包括3個普遍的要素:協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標和信息交流。非正式組織是正式組織的有益補充,兩者相互創(chuàng)造條件。經理人員在協作系統中作為各方面相互聯系的中心,應致力于對協作的努力進行調節(jié)。
四、當前時代
二戰(zhàn)以后,隨著市場的擴大,和隨著戰(zhàn)時研究而出現的工藝技術的進步,以及組織的持續(xù)增長,要求管理人員在更健全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在法約爾、古利克和厄威克等人的工作基礎上,第二代管理過程學派修訂了有關管理職能的理論。與此同時,其他各派也滲入到管理過程學派中,涌現了新的學派,被稱為“管理理性叢林”。此時的管理學派,主要有管理過程學派、經驗主義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性學派和數量學派等。
在探求管理理論統一的同時,人們也日益重視探求組織中的和諧。麥格雷戈歸結的著名的“X理論—Y理論”,哈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論,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的行為模式,從而使“社會人哲學”所關心的人際關系轉換為對人為資源的重視,這就是著名的“組織人道主義”。
傳統的人際關系思想方式的實驗研究,被人們認為是軟弱的和有缺陷的,組織人道主義則是作為它的反應而出現的。作為一種哲學,組織人道主義強調對人本身的關心和尊重,而不是利用人際關系技巧為工作環(huán)境包上一層“糖衣”。它強調通過組織中人的自我實現來實現組織的目標,而不是僵硬地要求人為組織做出貢獻。
人性假設的改變,要求領導方式也相應地發(fā)生改變。為此,出現了利克特的“參與領導方式”,布萊克和穆頓的“管理方格法”,以及菲德勒的“權變領導模式”等。
與此同時,組織人道主義者希望通過改變組織形式來謀求人與組織之間的和諧。在這方面馬奇和西蒙對古典組織理論進行了攻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另外,權變理論的出現,對包括組織人道主義方案在內的“最好的一種方法”進行挑戰(zhàn)??偟膩砜?,組織人道主義強調了組織的靈活性,希望通過包容,兼顧人和組織。
這時候,計算機技術和復雜數量方法的進展,深刻影響著對未來管理人員的培訓,極大地推動了管理定性化的進程;此外,運籌學的發(fā)展,通過對工業(yè)和組織問題的因素進行量化處理,用數學方法處理所建立的模型,使管理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最后,雷恩回顧了整個管理思想演變史,以及相應的社會、經濟、政治環(huán)境的演變,再次強調了管理思想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他指出:“對于管理學家來說,歷史中存在著許多教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就是把過去的研究作為一個序幕?!?/p>